来源 风云君的研究笔记
金融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掀起“公奔私”热潮,这件事跟某明星唱跳俱佳因此单飞一样,似乎是水到渠成的选择。积攒了足够的经验、亮眼的业绩和稳定的“粉丝群”之后,公募大佬往往能在奔私之后创下首募神话,比如原东方红资管大佬林鹏“奔私”后成立私募和谐汇一,首日募集规模就超过150亿元!然而凭借公募光环“卖爆了”之后,他们的私募成绩单如何呢?
根据某三方平台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底,共有869位“公奔私”基金经理,2024年的收益均值为14.95%,勉强跑赢了同期沪深300(14.15%)。在来自不同从业背景(券商、民间、其他金融机构)的私募基金经理中,表现较为逊色。今天风云君来带给大家扒扒,那些公奔私的顶流们,活得都怎么样了?
01
首募超150亿、破私募行业纪录的林鹏,却在一时无二的风光后,转身走进了“至暗时刻”
和谐汇一在2020年成立后的两年时间内,净值回撤超30%。这位曾以67.91%的净值增长率夺得公募冠军的“价值投资者”,却在转行私募后处于“心灵被拷问”的状态。2022年,林鹏在给投资者的信中道歉,表示过去两年是他迎来从业20多年来最困难的时光。
为何奔私后业绩差异如此巨大?
林鹏本人将其归因于过度执着于“均值回归”和“逆向投资”,对宏观政策层面不够敏感。后续的解决方法是引入宏观策略研究员,以提高对宏观、产业政策的敏感度,同时【合理运用工具化产品来管理风险敞口】。
林鹏的反思直接暴露出了“公奔私”基金经理的普遍难题,投资模式仍停留在公募的“相对收益”,对私募追求“绝对收益”的认知不够。如果投资是赛车比赛,公募玩家只需要超过其他车辆,而私募玩家则要确保安全到达终点。无论市场涨跌,“为投资人赚到钱”是私募的硬性指标。从纯多头选股到加工具做对冲,是“公奔私”的基金经理所必须面临的思维转变。
02
同样高开低走的,还有“公募一哥”王亚伟
这位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在华夏基金期间凭借押注重组股、灵活投资策略创下年化49%的惊人收益,其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7年累计回报超11倍!
2012年“奔私”创立千合资本,首支产品就一举刷新了当时私募界三项纪录,认购门槛最高(2000万)、费率最高(2.5%+20%)、首募金额最高(20亿)。但奔私后业绩却逐渐失色,年均收益连银行理财都没跑赢,管理规模从高峰期的300亿元缩水至20亿-50亿元,多只产品清盘,最终退出百亿私募行列。
为何公募“金字招牌”到了私募就失灵了?
王亚伟并没有变,而恰恰是一成不变的投资风格让他光环不再。王亚伟早期在公募时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市场对重组概念的炒作,而奔私后的市场却不买账了。2015年后,A股市场风格切换,从炒题材转向价值投资,王亚伟擅长的“事件驱动”策略失效,其重仓的计算机、电子等板块个股表现低迷。个人投资策略与市场环境错配,也是众多“公奔私”基金经理跌落神坛的重要原因。
03
凭借个人光环迅速突破百亿规模,但奔私后业绩表现持续承压的,还有运舟资本的周应波
周应波也曾是公募顶流的存在,2014年加入中欧基金。自2015年11月管理中欧时代先锋以来,任职期间总回报达351.29%,年化回报率为27.89%。该基金在2016年至2019年连续四年排名同类前10%,成为公募行业中唯一一只实现此成绩的基金!周应波偏好成长股,尤其擅长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然而2022年奔私创立运舟资本后,不到2年的时间里部分产品净值已跌至0.7左右(浮亏近30%),个别产品最大回撤超56%!
为何运舟变翻舟?公募常胜将军到了私募却惨遭大幅回撤?
周应波是个人投资策略与市场环境错配的又一典型例子。他本人曾公开道歉,承认“机构成长股惯性”、“0-1行业投资”和“安全边际认知不足”三个问题导致选股失败。简单来说,周应波延续了公募时期的成长股投资策略,重仓科技、新能源、TMT、医药等板块。但2022年后,这些行业受政策调整、经济增速放缓及全球产业链重构影响,估值大幅回调。错估了时代的贝塔,又因私募产品持仓集中度高,缺乏公募基金的分散化优势,净值大幅回撤。
诸如林鹏、王亚伟和周应波,“公奔私”翻车的不在少数。但还是有一些名字,从公募到私募,一直备受推崇。
01
董承非,继承了公募时期的稳健,同时融入多资产及各类衍生品
董承非是江湖人称“北侠郭靖”的公募界大佬,先求不败而后求胜,擅长防守反击。他身上的标签很多,比如“20年长跑健将”、“金牛奖大满贯得主”等,以稳健、均衡和逆向投资见长。2003年硕士毕业之后进入兴证全球基金,2021年卸任时创下了【15年年化回报15%+】的惊人业绩,管理规模最高达700亿!
2022年他加盟私募睿郡资产后,不仅延续了公募时期的稳健风格,还利用了私募投资品种多样、操作灵活的优势,在建仓期配置了可转债、基金及衍生品(如“自动敲入敲出”和“气囊”类产品),以平滑波动和降低回撤。董承非不仅在投资风格上足够稳健,而且对私募体系的适应能力也更强。虽然奔私后的短期业绩并不能称得上名列前茅,但长期体验感很好,其代表产品年化10%+,最大回撤也只有10%左右。
02
除了利用私募平台提供的多种衍生品工具外,还有一类基金经理,则是完完全全改变了自己的投资策略,从而做大做强!比如在2024年霸榜各收益榜单的梁文涛
梁文涛早期在易方达基金期间,以自下而上选股为主,曾挖掘茅台、苏宁等成长股,管理的基金科汇连续三年排名同类第一。2008年金融危机后,他意识到单纯选股难以规避系统性风险,于是在2010年创立泓湖投资,转向宏观对冲策略。通过股票、债券、商品等多资产配置对冲风险,追求绝对收益。2018年至今,其代表产品实现了连续8年正收益!
03
提到“公奔私”,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元老级人物:丁楹。丁楹在私募期间,利用量化手段赋能,实现了从百亿公募到百亿私募的华丽转身
从1995年在中信证券开始投资生涯,到2013年创立私募康曼德资本,这位从业30年的投资老将身上,有许多的“第一”。中国第一代A股投资经理、第一位百亿公募基金经理、第一批“奔私”的基金经理、第一位百亿私募管理人。
不同于多家“公奔私”的首募神话,康曼德的开局有些落寞,首只基金仅募集8000万,远低于预期的10亿。但丁楹十分富有远见地采用了“主观+量化”相结合的策略,通过量化模型优化仓位控制、行业轮动和个股选择,提高决策效率并降低回撤。其代表产品在历史10个自然年度均跑赢沪深300,历史长期业绩优异!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风云君认为让“公奔私”大佬滑铁卢的核心原因总结起来就是2点:
1、从“相对收益”转为“绝对收益”的认知不够
2、传统、单一的选股策略,在转入私募后未做改变,固步自封
而那些奔私后仍业绩亮眼的大佬,都是善于利用私募策略的灵活性去适应市场发展的。
整体来看,公奔私的基金经理业绩确实分化明显,作为私募投资者,在面对“明星光环”的时候该如何选择?
风云君的建议是:不要迷信,多观察一段时间,过完窗口期再下定论。基金经理在成立私募后,其业绩是否还具有长期持续性、市场环境与产品策略是否匹配、奔私后团队是否稳定等,都是需要审慎考量的。
花花编辑
记者 张雪 3月26日晚,丽珠集团交出2024年业绩的“韧性答卷”。在医保降价、集采等压力下,公司凭借研发突破与国际化提速实现突围,研发投入超10亿元,海外收入占比近15%,核心管线商业化在即,AI技...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全球储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之际,储能巨头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海辰储能”)正式递表港交所。 尽管公司以“全球第三...
财联社4月28日讯(编辑 冯轶)随着近期A股银行股持续走强,港股内银股今日也再度上扬,重获市场关注。 截至发稿,青岛银行(03866.HK)涨超6%,重庆银行(01963.HK)涨逾5%,农业银行(0...
自2021年推出广受欢迎的减肥药Wegovy以来,诺和诺德每年多次上调年度销售指引。然而,近期美国处方数据的疲软令部分投资者和分析师怀疑,这一助推诺和诺德跃居欧洲市值最高上市公司(巅峰期达6150亿美...
日本央行表示,随着部分企业担忧美国提高关税对利润造成冲击,日本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这一迹象表明,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全面推行的关税政策有可能破坏日本温和的经济复苏进程。 周一,在日本央行地区分行...
文|Tech星球 王琳 仅仅是睡了一觉醒来,每公斤咖啡豆的价格就又上涨了1块钱。过去1年,咖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被这样史无前例的时刻重塑。 没人能想到,咖啡期货成为了比黄金更值得投资的标的。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