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恒立(维权)因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触发退市机制并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同时公司核心高管辞职、起诉审计机构等一系列事件,暴露出其内部治理混乱、财务风险高企及与审计机构合作破裂等多重问题。以下从事件脉络、矛盾焦点及潜在影响三个维度展开深度解析:
年报“难产”触发退市风险
*ST恒立未能在2025年4月30日截止日前披露年报,直接原因是审计机构深圳旭泰会计师事务所(下称“旭泰所”)未能按时出具审计报告。
公司称旭泰所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人员配备不专业(5名现场审计人员无注册会计师资格)、审计证据不扎实、沟通不及时等问题,直至4月29日下午才提交“错误百出”的报告,导致内部审议程序无法完成。深交所据此下发《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公司股票自5月6日起停牌,进入退市倒计时。
财务指标与审计分歧加剧危机
公司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扣除后营业收入预计为3亿至3.5亿元,但旭泰所对部分收入确认存在异议,尤其是贸易业务收入是否适用“总额法”计入营收。若最终确认营收低于3亿元,公司将触发财务类退市条件。此前,公司因2023年营收低于1亿元且净利润为负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此次争议进一步暴露其财务数据可信度存疑。
诉讼与高管离职折射内部动荡
公司以“侵权责任纠纷”起诉旭泰所及四名自然人,索赔3827万元(对应4月30日市值损失),指控其“主观故意”导致年报延期披露。
与此同时,两名高管(董事刘亚辉、副总裁张东华)在收到退市告知书当日辞职,凸显管理层对前景的悲观预期。
争议焦点与责任博弈
其一,审计机构责任边界。旭泰所作为*ST恒立2024年新聘审计机构,其专业性与履约能力备受质疑。公司指责其未按合同约定时间及流程工作,甚至审计团队资质不合规,但旭泰所尚未公开回应。法律界人士指出,若法院认定审计机构存在重大过失或故意拖延,可能需承担部分赔偿责任,但将市值损失直接归因于审计延误存在举证难度。
其二,公司治理与实控人角色。2024年新实控人石圣平通过湘诚神州入主后,曾推动债权债务重组、收购锂电资产等举措试图“保壳”,但仍未能扭转颓势。控股股东虽注入7522万元资金缓解流动性,但核心业务(汽车零部件、贸易)盈利能力薄弱,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仅7005万元,亏损扩大至1621万元,显示基本面未实质性改善。此次年报披露危机折射出实控人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协调审计关系的治理短板。
其三,监管与投资者权益保护。证监会立案调查聚焦于公司未按期披露定期报告的违规行为,若查实存在财务造假或恶意拖延,可能加重处罚。而投资者索赔窗口已开启,凡在2024年1月31日至4月29日期间买入且未抛售的股民可参与维权,但公司退市风险高企,实际偿付能力存疑。
潜在影响与市场警示
*ST恒立若最终退市,将成为注册制下市场出清的典型案例。公司自1996年上市至今已29年,多次通过资产重组“保壳”,此次退市或标志“壳资源”价值的进一步贬值,体现监管层对财务类退市标准的严格执行。
此次纠纷暴露部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承接高风险项目时存在的资质瑕疵与履约风险。旭泰所若被认定失职,可能面临监管处罚及行业声誉损失,进一步加剧审计市场“马太效应”。
事件警示投资者需警惕长期业绩低迷、频繁更换审计机构的公司。同时,监管层或需优化年报披露应急机制,例如允许部分争议企业申请延期披露,避免因审计僵局直接触发退市。
综上,*ST恒立事件不仅是单一公司的退市危机,更是注册制下市场生态优化、中介机构责任强化及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完善的缩影。其后续司法诉讼结果、退市流程推进及投资者索赔进展,将成为观察A股市场化、法治化进程的重要窗口。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花花编辑
对等关税风波之下,对银行外贸相关业务影响有多大?近期,已有多家中小银行对此回应了市场关切。 结合银行的公开回应和采访,《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已有多家银行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摸底和调研,但由于相关政策影响...
一些专家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对进口美国的药品征收关税,这可能会对制药企业和美国患者产生广泛影响。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的卫生政策教授Mariana Socal表示:“目前已经有很...
创业黑马(300688)4月17日晚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经过“All in AI”战略布局,公司已取得积极进展,通过技术赋能与生态聚合双轮驱动,逐步实现从传统创业服务商向“政企AI生态构建者...
4月14日,在赴河内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人民报》发表题为《志同道合携手前行 继往开来续写新篇》的署名文章。文章全文如下: 志同道合携手前行 继往开来续写新篇...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在当下资本市场,科技板块投资成为热门话题,基金公司在该领域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作为科技板块的关键力量,科创板更是成为基金公司...
仅用时4个多月,华夏基金“ETF一哥”张弘弢的管理规模就从4555.89亿元彻底归零。 4月19日,华夏基金发布公告,张弘弢因个人原因卸任华夏中证红利质量ETF及联接基金,并已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完成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