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韩国权威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正式公布了2024年度动力及储能电池出货量的排名榜单,揭示了一个显著趋势——无论是在动力电池领域还是储能电池领域,中国企业均展现出显著领先的态势。
在TOP10的排名中,传统上由中日韩“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六家中国企业凭借合计高达69%的市场份额,强势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三家韩国企业仅以16%的市场份额艰难维持其市场地位,而日本企业则仅剩松下一家,以3%的市场份额苦苦支撑。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榜单之首的宁德时代,其动力和储能电池的市场占有率竟高达38%,与紧随其后排名第二的比亚迪一道,两家公司的合计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3%,即全球一半以上的电池供应被这两家行业领军企业牢牢掌握。这一现状无疑意味着,在欧美国家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道路上,电池这一关键要素已几乎完全受制于中国企业之手。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发展太快了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无疑是中国动力电池版图上的双子星。
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从一家新兴企业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凭借在锂离子电池技术上的深厚积累和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准确把握,宁德时代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八年位居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第一。
2024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接近360GWh,全球市场份额约34.2%。其主要客户不仅包括中国本土的新势力车企,也涵盖国际巨头如特斯拉、大众、宝马等。
比亚迪则通过“电池+整车”一体化战略实现了同步腾飞。比亚迪本身是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这赋予了其电池业务稳定的内部需求,同时也向其他车企供货。
2024年比亚迪动力电池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二,主要客户除了自身车型外,还供应给小米汽车、特斯拉、丰田和小鹏等公司。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采用磷酸铁锂(LFP)技术,以高安全性和长寿命见长,目前甚至被丰田、福特等跨国车企采用于其新能源车型 。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崛起并非偶然。一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庞大的内需为电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温床。另一方面,政策扶持与产业链协同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2015年起中国实施新能源汽车电池“白名单”制度,当时未将LG、三星、松下等日韩巨头纳入补贴目录。这一政策在最初几年给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本土企业宝贵的成长窗口期,使其迅速积累规模优势。
尽管中国在2019年取消了白名单、开放市场,但此时本土电池厂商已奠定领先地位。随之而来的是这些企业的全球化扩张:宁德时代陆续在德国图林根、匈牙利德布勒森建设超级工厂,并与印尼、泰国、美国等地伙伴合资建厂。
截至2024年底,宁德时代在海外已规划或在建8座工厂,覆盖欧洲、北美和亚洲新兴市场。比亚迪也在欧洲设立整车工厂并考虑布局电池产能,以服务当地市场需求。中国其他电池企业如亿纬锂能(维权)、中创新航等则紧随其后,在欧洲、中东等地寻求投资建厂或合作机会。可以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已从本土走向全球,在国际市场上攻城略地。
海外动力电池企业陷入困境
与中国厂商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韩及欧美的动力电池企业正面临重重挑战。
韩国的SK On是全球第四大动力电池厂商,但自2021年从母公司SK创新分拆以来,已连续十个季度亏损。截至2024年中,SK On净债务从2.9万亿韩元飙升至15.6万亿韩元(约合120亿美元),财务压力巨大。SK On被迫启动“紧急管理”措施,冻结高管薪酬、裁减员工,以削减成本自救。
SK On造成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在于欧美电动车市场增长不及预期。多年来SK On押注北美和欧洲电动车需求爆发,投入巨资在美欧建厂,但现实是西方车企的EV销量远低于目标。例如,通用汽车原本预期2025年在美销量达百万辆电动车,但2023年第二季度仅售出约2.2万辆。电池厂商产能扩张的脚步超前于下游需求,再加上为争夺客户提供过于慷慨的定价条款,导致自身盈利难以为继。SK集团甚至考虑将SK On与集团内盈利较好的液化气子公司合并输血,凸显出其困境之深。
欧洲方面,更是爆出令人震惊的消息。曾被誉为“欧洲电池希望”的瑞典Northvolt公司在2025年初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成为欧洲新能源产业的重大挫败。Northvolt成立于2016年,曾获得大众汽车、高盛等巨头超过150亿美元投资,被视作欧洲对抗亚洲电池霸主的旗手。然而过度激进的扩张和烧钱策略让Northvolt不堪重负:2023年亏损高达10.3亿美元,截至2025年初公司及关联企业债务累计超过80亿美元。由于资金链断裂又未能及时融到新资,Northvolt不得不走上破产重组之路。
这家明星企业的陨落,暴露出欧洲在本土电池产业上面临的严峻现实:一方面政策支持碎片化且见效缓慢,瑞典政府和欧盟在其危机时未能及时出手相救;另一方面欧洲整体供应链尚不健全,原材料、技术、人才等方面仍对外部依赖较大。Northvolt的倒下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失败,更标志着欧洲电池自主化战略遭受重挫。
除了Northvolt,日本和韩国的老牌厂商也在全球竞争中节节败退。松下、三星SDI等在排名上已被多家中国新秀超越。松下2024年动力+储能电池出货同比大减近半,市场份额滑落到区区3%。可以说,在全球动力电池的赛道上,传统强者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场份额被蚕食、盈利能力下滑、扩张受挫。
中国动力电池卡住欧美车企的脖子?
在全球汽车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欧美车企对其依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
一方面,许多欧美品牌的电动车型直接搭载中国电池。例如特斯拉的标准续航版车型大量使用宁德时代提供的LFP电池,大众、宝马等也有车型采用宁德时代或比亚迪的电芯作为动力来源。即使是韩国LG、SK等供应的电池,其中部分材料和生产设备也来自中国供应链。可以说,从大众ID系列到特斯拉Model 3,再到初创厂商的电动车,背后都有中国电池的身影。
这种高度依赖带来了潜在风险,如果中欧美地缘政治紧张导致供应受限,或者中国电池企业因某些因素减缓对外供货,将对欧美车企的电动车生产形成“卡脖子”影响。正如芯片之于科技产业,电池已经成为汽车产业新的“命门”。
欧美各国政府对此日益警觉,纷纷出台政策试图缓解对中国电池的依赖。例如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提供高额补贴,鼓励在美建设本土或盟友国家的电池工厂,意在构筑自主供应链。欧洲亦推出“欧洲电池联盟”等计划,支持本土电池项目并限制补贴流向含中国成分过高的产品。然而现实是,在短期内很难撼动中国电池的统治地位:中国企业依然可以通过在海外投资建厂等方式进入欧美市场(如宁德时代与福特曾计划在美国合资建厂),而欧美新建产能远落后于需求增长。
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因此显著增强。一方面,它们拥有一定的定价权:由于成本低,中国厂商即便将产品出口欧美,价格仍有竞争力,也使得全球电池价格整体走低,压缩了其他厂商的盈利空间。
另一方面,若出现供需紧张局面,中国电池供应的倾斜与否将直接影响车企产销。例如2023年下半年起欧洲电动车销量放缓,部分分析指出韩国电池厂商对美国车企的表现“非常失望”,因为车企未能如期提升销量。相比之下,中国电池厂可将更多精力转投国内市场或其他增长更快的市场,让欧美车企面临被“冷落”的风险。
当然,这种局面也引发贸易摩擦隐忧。随着中国电池和电动车大量出口,欧盟已对中国电动车补贴展开调查,未来不排除对相关产品征收关税或设限的可能。中国若被指控在电池行业存在不公平竞争(如政府补贴、低价倾销等),将招致更多国际政治压力。同样地,中国企业大举在海外建厂也可能面临东道国出于安全考虑的审查。可以预见,在动力电池这一新兴战略产业,围绕技术、市场和政策的话语权之争将日趋激烈。
展望未来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依然被普遍看好。一方面,全球电动汽车需求预计持续增长,而中国电池厂商凭借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领先地位甚至扩大市场份额。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数年全球电池产能将继续倍增,而行业整合也会加速推进,领头企业可能进一步提高集中度。
这意味着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巨头有望掌控更大的市场,并通过技术升级巩固壁垒。正如当前光伏产业的格局一样,中国在电池领域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成本优势,不是轻易可以复制的。
PS: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因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不是所有观粉,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有观粉误以为我们没更新。所以,需要各位老铁在每次看文章后,在文章尾端右下角,点一下“在看”,每天只需点一下即可。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就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如果您不想错过“中小企业”的精彩内容,就赶紧星标我们吧!
花花编辑
【编者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基金行业充分发挥价值发现、风险定价和资源配置等功能,凝聚创新资本、...
从昨天开始,一直都有人问。 短期当然有影响,但拉长了周期,影响真的不大,2025年不是2018年,我们不需要看着美帝脸色吃饭。 还记得2018年美国对中兴断供,结果呢,我方被迫接受14亿美元的罚款,美...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QDII基金和股票型基金资金均呈现净流出。 本周(5月12日~16日)在中美关税问题缓和的利好带动下,市场有所冲高,沪指上涨0...
5月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丛林介绍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外贸出口、促消费、扩内需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政策举措和成效,以及金融监管总局在推进投资融资促进方面的工作进展。 数据显示,民...
近期,多家A股上市银行率先发布上半年业绩快报。截至7月27日记者发稿,已有杭州银行、常熟银行、宁波银行、齐鲁银行等4家上市银行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关键业绩指标浮出水面。 从盈利表现来看,宁波...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4月2日,广东证监局发布公告,对广东昆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辰私募”)采取责令改正,对公司总经理陈挺采取...